
2025年5月29日,蒋雨融作为哈佛大学“近400年校史中第一位站上毕业讲台的中国女性”,身着云肩,站在哈佛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以“守护我们的人性”为题发表演讲。
她或许未曾料到,一场本应成为人生高光的演讲,会在中文网络中,成为让其摇摇欲坠的风暴眼。
她那段被批为“站在道德高地上空喊口号”的排比句——“如果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买不起卫生巾,我便不配称富足;如果一个女孩因恐惧不敢上学,便是对我尊严的践踏;万博官方网站如果一个男孩死于无谓的战争,我的一部分也随他死去”,此类华丽辞藻堆砌的行文模式,看上去是不是很熟悉?
看看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从2021年“可为与有为”到2023年“选择”,再到2024年“故事的力量”,考生们绞尽脑子,无非是把“家国情怀”“青年担当”这类标准答案,翻来覆去地组装。
蒋雨融的演讲再次说明:即便在哈佛这样的世界顶尖学府完成教育,依然未能摆脱中式作文训练的思维定式,脱口而出的,仍是应试教育刻在基因里的句式。
不过,网友对蒋雨融从演讲内容,有着如此激烈的情绪,进而转向对其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的“扒皮”。怪就怪蒋雨融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精英形象——“哈佛女生”、“近400年校史首位中国女性毕业演讲者”。
这样的光环加持,让其一言一行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而她的演讲内容与大众认知的落差,则直接引爆了舆论场的审判热情。
有网友“扒皮”了蒋雨融的家庭和求学经历:父亲在环保组织任职,母亲是律所股东,从小就读于英国私立中学,本科辗转英美名校,最终进入哈佛。
你不是要守护人性么?你守护的是降落伞一代那套光鲜亮丽的人性宣言,还是普通人每天面对的生存困境?
一个高中到研究生、一路国外名校的人,能理解普通家庭为学区房焦头烂额、为孩子考不上二本而哭泣的真实人性吗?
尽管众多信息尚未被证实,但它们已经足够强化公众的刻板印象:一个靠家庭资源堆砌起来、其成长轨迹充斥着私立名校、跨国求学、天价学费等符号的“镀金精英”。
如此成长路径,往往被质疑为天然带有“特权”色彩,而公众对特权的反感,又进一步放大了对她的质疑。
现实中的强者,到了网上就变成“弱者”,会被网友扒皮,前一阵子的董袭莹、黄杨钿甜都是如此,蒋不过是一个新立的标靶。
但在互联网上,他们可以通过曝光、解构、群嘲等方式,实现对精英的“祛魅”。
获得经济和政治双学位及极优等荣誉学位的蒋雨融,应该读过美国政治学家、人类学家詹姆斯·斯科特的代表作《弱者的武器》。
在这本书里面,詹姆斯·斯科特通过对马来西亚村庄农民群体日常生活的研究,提出一个理论:作为典型的弱势群体,农民在面对地主压迫时,往往不会采取公开反抗,而是通过日常隐蔽的“小动作”维护权益,例如消极怠工、暗中破坏、传播谣言等。
詹姆斯·斯科特所说的“弱者的武器”,在数字时代得到了新的演绎:不再是马来西亚农民的消极抵抗,而是网民的集体审判。
蒋雨融的案例中,公众通过挖掘她的家庭背景、计算她的教育成本,试图证明她的成功并非纯粹的个人奋斗,而是资源垄断的结果。
此类集体解构行为,更像是公众对特权想象的应激反应,当教育资源分配、阶层流动等结构性议题缺乏有效讨论渠道时,对个体背景的审视便成了最直接的宣泄口。
即便蒋雨融自述“父母离异后跟随母亲颠沛流离”,出示延期入学邮件自证清白,但这些声音,很快被淹没在“X二代”“走后门”的指控声中。
就事论事,同为舆论当事人,蒋雨融与董袭莹虽然都有海外留学背景,但两人所依托的社会资源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医二代”董袭莹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依赖国内学术体系的权力网络,体制内资源的代际传递,引发公众对公平机制的质疑,也更容易触发相关部门的监管审查。
而蒋雨融哪怕真的如网友所言,存在家庭助力,到目前为止,其成长轨迹完全遵循国际化教育市场的游戏规则,从英国私校到美国常春藤的晋升通道,无非是通过经济资本换取优质教育资源。
你可以看不惯蒋,说一句“不也是靠父母”。但蒋小姐并不直接挤占国内有限的升学、就业资源,所有的批评,也就停留在道德层面的讨论,难以转化为实质性的制度性质疑,更不会引发有关部门的介入调查。
网络舆论的碎片化特性,决定了真相往往难以完整呈现,而各方都会选择性地接受符合自身立场的信息。
如果她未来选择回国发展,就必须做好心理准备,互联网是有记忆的,那些质疑声很可能会伴随她的职业生涯。就像娱乐圈的“黑历史”会被反复翻炒一样。
最后,我给这位世界名校毕业生的建议是,她确实需要好好反思这场风波的教训。
说到底,蒋雨融的问题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她始终没有真正理解普通人的生存焦虑。
普通人的人性是什么?是菜市场里为几毛钱讨价还价的精打细算,是学区房摇号时全家总动员的焦虑,是凌晨加班后共享单车座位上的那滴露水。
对蒋雨融发布视频,形象包装,我还有一层解读:考虑到特朗普政府对华留学政策持续收紧的态势,她大概率要以海归身份回国发展。
这场舆论风波,恰似一剂苦口良药,让她提前领教了中西舆论场的巨大温差,比她在哈佛学到的任何课程,都更具现实意义。
期待学成归国的蒋雨融能够真正俯下身来,真切感受工薪家庭为子女教育省吃俭用的艰辛,理解小镇青年面对阶层固化的无力感。
将哈佛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而非将学历和家世,作为攫取特权的筹码。这才是“守护人性”最本真的意义。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也请关注我的公号。
0769-26389629
1392687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