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VoxelMatters最新发布的《2025年增材制造市场》报告,排名前10位的公司仅占2024年全球总收入的27%。即使是前50名的公司加起来也只占54%。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可能不会被持续关注,但却共同推动着行业各个层面的创新、专业化和应用。
该机构指出,2024年全球3D打印设备、材料和服务构成的增材制造市场为123亿美元,其中设备占55亿美元,服务占43亿美元,材料占24亿美元。随着增材制造日益融入更广泛的制造环节,其长期增长轨迹依然强劲,预计到2034年将超过108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4%。
当前,大多数领先的增材制造公司仍然主要通过设备销售获得收入。尽管许多公司也提供材料或生产服务,但设备仍然是该行业的基石。虽然中小企业占据了近一半的市场份额,并在创新和应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行业的发展方向往往由最知名的参与者决定。VoxelMatters列举了几家全球头部3D打印公司,并重点介绍了它们的技术、战略和商业模式,为了解工业规模增材制造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窗口。
3D Systems成立于1986年,被公认为增材制造行业的先驱,并于1988年推出了首台商用立体光刻(SLA)打印机SL-1。目前,该公司按收入排名为增材制造行业第二大公司,尽管近年来其财务业绩有所下滑。2024年,3D Systems报告的收入为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创下201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多年来,该公司显著拓展了其技术基础。材料喷射技术(MJP)和Figure4(高速DLP平台)等创新技术均由公司内部开发。同时,公司通过各种收购获得了粘结剂喷射和颗粒挤出等技术。此外,3D Systems还提供金属激光粉末床熔融系统。近期收购的Titan Robotics(颗粒挤出)、dppolar(旋转增材制造)和Wematter(桌面选择性激光烧结)进一步丰富了其工业增材制造产品组合。
该公司也是一家重要的材料供应商,通过2017年收购NextDent,提供光聚合物、SLS粉末和牙科树脂。其解决方案服务于医疗保健、牙科、航空航天和消费品等各行各业。
拓竹科技成立于2020年,凭借X1的推出迅速在桌面级FFF打印领域引起关注,X1仅在一个月内在Kickstarter上筹集了超过700万美元。这款打印机以其快速的打印速度、自校准功能以及处理多种材料的能力脱颖而出——这些特性提升了人们对消费级3D打印的期望。
该公司随后扩展了产品线年推出)等型号,并配备了激光雕刻功能。该公司构建了一个集成平台,涵盖其自主研发的切片软件BambuStudio、耗材生产以及可下载3D模型的中心MakerWorld。此外,它还在开发生成式设计工具,以简化模型创建。目前,该公司在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中都拥有大量用户。它与其他主要的桌面级FFF品牌直接竞争,这些品牌都塑造了当前的消费级和专业级3D打印市场格局。
铂力特成立于2011年,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增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2019年7月22日正式在中国上交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铂力特是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金属增材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公司研发投入连续三年占营业收入的20%左右。截止到2024年12月底,铂力特累积申请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相关自主知识产权688项。2023年,公司入选国家级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铂力特“大生产时代全流程高自主增材制造大数据深度应用项目”获评工业互联网十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铂力特曾获得2022年度绿色工厂和2022年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2017年,智能制造工厂荣获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
该公司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金属增材制造与再制造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设备、 打印服务、原材料、技术服务等。公司运用多年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专业经验,通过持续创新为航空航天、能源动力、医疗齿科、工业模具、汽车制造、3C电子、 高校科研、职业教育、文化创意等行业客户提供服务。公司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焦点,帮助用户实现最优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产品品质、创造价值。
Carbon总部位于硅谷,通过数字光合成(DLS)技术,彻底革新了光聚合物3D打印。该工艺将数字光投影与透氧膜相结合,可快速生产各向同性、高强度的聚合物部件,其创新之处在于开发兼具热固性树脂的耐久性和紫外光聚合物快速固化特性的反应性树脂,从而实现最终用途部件的高效生产。
Carbon的平台已在各行各业催生出独特的应用。与阿迪达斯、Riddell和Specialized的合作,已带来高性能中底、头盔内衬和自行车鞍座应用。近期,Carbon已进军其他防护装备领域,包括橄榄球手套。尽管竞争对手不断涌现,但Carbon仍继续在高吞吐量、生产级DLP系统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并专注于实际性能和可扩展性。
该公司现在提供广泛的金属3D打印技术,包括激光粉末床熔化、电子束熔化和金属粘结剂喷射。Concept Laser品牌已停用,所有产品均以Colibrium品牌销售。Colibrium平台与GE自身的生产紧密结合,广泛用于终端航空航天部件的生产。
EOS总部位于德国,是增材制造领域最知名的公司之一,也是聚合物和金属激光粉末床3D打印领域的领导者。该公司于1994年推出了欧洲首台选择性激光烧结(SLS)系统。自那时起,该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安装了超过5,000多台聚合物和金属LPBF设备,服务于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和消费品等行业。
在聚合物增材制造领域,EOS的SLS技术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应用和定制制造。值得注意的是,YOUMAWO、Breezm、BRAGi、Hoet以及通过Thelios合作的Dior(LMVH)等眼镜品牌都利用EOS SLS系统,采用PA2200材料生产定制镜架。
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EOS的直接金属激光烧结系统被各大航空航天公司用于原型设计和认证生产。EOS通过两家主要子公司拓展其业务能力,AMCM是该公司的定制机械部门,生产大幅面多激光DMLS系统,例如M4K和M8K,用于为Launcher、Ariane Group和Sintavia等航天公司制造铜合金燃烧室。当前,EOS还以光束整形、FDR等技术引领金属和聚合物粉末床3D打印技术的发展。
华曙高科是领先的金属与高分子增材制造技术企业,凭借自主创新和国际化布局,持续推动3D打印技术在全球的产业化与规模化应用。作为行业标杆之一,公司在金属和高分子增材制造领域均实现了技术突破与市场引领,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稳定、智能的增材制造解决方案。
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华曙高科以核心技术优势确立了行业领导地位。通过自主研发的光束整形技术,显著提升了打印效率和成形质量;超1.5米级超大尺寸成形技术突破了传统制造的限制,满足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对大型复杂部件的需求;而少支撑技术则大大降低了材料损耗与后处理成本,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
在高分子增材制造万博(中国)官方网站方面,华曙高科同样引领创新潮流。超高温烧结技术拓展了材料应用范围,赋予部件更优异的性能;Flight超高效率批量生产技术兼顾了规模化制造效率和高精度需求,助力汽车、医疗、消费电子、加工服务等行业降本增效;粉末管理智能化系统则通过全流程智能化监控,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绿色制造发展。
立足中国,服务全球。华曙高科已在欧美、亚洲、亚太等地建立完善的销售与服务体系,以国际化视野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深化产业链合作,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助力。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Formlabs公司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衍生公司发展成为领先的专业级SLA系统供应商,自成立以来已售出超过13万台打印机。该公司凭借其价格实惠、用户友好的SLA系统(包括Form1、Form2和Form3)彻底改变了桌面光聚合打印领域,并于2024年推出了Form4。这些系统提供高精度和卓越的表面光洁度,并由包含FormWash、FormCure和自动化后处理工具的集成工作流程提供支持。
Formlabs于2021年进入SLS市场,并于2024年通过收购专注于让粉末床熔融系统更易于普及的初创公司Micronics扩大了市场规模。该公司目前提供全面的聚合物增材制造(AM)生态系统,包括材料、软件和自动化工具。公司通过销售用于牙科、珠宝、原型设计和小批量生产的树脂和粉末,创造了可观的经常性收入。
联泰科技成立于2000年,是全球著名的工业级3D打印领域的头部企业,是中国增材制造领域的主要开拓者。联泰科技目前在全球拥有中国、欧洲、北美、亚太、中东五大营销区域,产品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客户超过8000家。联泰科技拥有国内光固化技术领域最大份额的用户群体,其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口腔医疗、文化创意、教育、鞋业、建筑等行业。目前联泰科技的产品技术覆盖了打印设备、打印材料、打印软件及打印服务,形成了行业上中下游的全闭环,在工业级3D打印市场已具备较为明显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近几年来,联泰科技基于对增材制造技术的深刻理解,依托自身强大的产品研发和市场运营能力,已布局工业级光固化领域、工业级金属3D打印。同时公司也在积极研发高性能新型材料,完善3D打印系统平台,致力成为3D打印领域全球标杆企业。公司围绕两个中心形成两大核心竞争力,一是深入工业级3D打印市场,建立成熟完整工业级3D打印产品体系;二是横跨产业上中下游,形成打印材料,打印设备,打印软件,打印应用及打印服务等3D打印全生态体系。
惠普于2016年凭借其多射流熔融(MJF)平台进军增材制造市场,并拓展至工业聚合物生产领域。凭借其在喷墨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方面的优势,MJF被设计为适用于短版和桥接生产的高通量解决方案。此后,惠普推出了多代MJF系统,最新推出的是5400和5600系列,以及不断扩展的工作流程自动化工具、粉末处理系统和后处理设备。
为了支持MJF的大规模生产应用,惠普推出了数字化制造网络,这是一个由认证服务提供商组成的全球联盟,利用MJF进行最终用途部件的生产。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合同制造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专注于金属粘结剂喷射的MetalJet平台已经开发成功,其持续的研发和制造合作伙伴关系将使惠普在聚合物和金属3D打印领域实现长期增长。
金石三维于2015年成立,十年间业务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深圳总部下辖设备研发生产基地、材料研发生产中心、软件研发中心以及打印服务中心四大业务板块,子公司数量超过30家。
金石三维已成为重要的行业参与者,也是中国国内少数同时布局金属和非金属3D打印设备、材料及服务并实现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技术类型覆盖SLA、SLM、SLS、FDM、FGF、DLP、LCD等全品类增材3D打印技术,以及增减材复合加工技术,实现多种主流智能制造技术的全覆盖,可为客户提供3D打印设备、3D打印服务、3D打印耗材于一体的工业级3D打印综合解决方案。
Materialise总部位于比利时,将数十年的增材制造经验与强大的软件产品组合相结合。该公司于1990年创立,是少数专注于增材制造服务和软件而非硬件的顶级公司之一。Materialise于2014年上市,并公布2024年总收入为2.668亿欧元,较上一年增长4.2%,这得益于其医疗部门的强劲增长。
Materialise制造部门为航空航天、汽车和消费品等多个领域提供FFF、SLA、SLS、PolyJet和MJF打印服务。Materialise尤其专注于不断增长的3D打印眼镜市场,为大规模定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包括设计自动化工具、面部扫描集成以及用于镜架生产的可扩展打印工作流程。虽然Magics和Mimics等广泛使用的软件套件对营收贡献巨大。
经过重大内部重组后,该公司将专注于两大战略领域:核心的增材制造电子(AME)技术,以及通过多项收购获得的聚合物、金属和复合材料系统组合。AME平台以DragonFlyIV系统为核心,支持使用专有导电和介电油墨进行电子元件的多材料打印。Nano Dimension的综合能力现已满足航空航天、国防、电子和医疗等行业的需求,战略重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功能性增值组件。
尼康SLM Solutions于2022年被尼康公司收购。目前,该公司已并入尼康先进制造部门,致力于开发用于工业金属增材制造的大幅面、多激光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系统。
2024年,尼康SLM系统营收达1.5亿欧元,同比增长36%,全球安装系统数量超过1000套。其旗舰系统NXGXII600配备12台激光器和一个可更换的成型缸,旨在生产钛合金、因科镍合金和铝合金等材质的复杂零件。
该公司的平台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国防领域,例如赛峰、博世、洛克希德·马丁、火箭实验室等公司。自收购以来,尼康不断扩展SLM的制造和支持能力,包括在美国生产NXG系统,并在加州和日本设立新的技术中心。
Stratasys于1989年创立,在工业聚合物3D打印领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2012年,该公司与Objet合并,将PolyJet材料喷射技术引入其技术组合,扩大了其在医疗、牙科和原型制作领域的市场份额。2024年,Stratasys报告其营收为5.725亿美元,较上一年的6.276亿美元下降8.8%,但它仍然是专注于聚合物领域最多元化的增材制造供应商之一。
该公司提供多种技术,包括FDM、PolyJet、SAF(选择性吸收熔融)、SLA和高速DLP。该公司也是一家重要的材料供应商,得益于2023年收购科思创的AM部门,该部门在挤出、光聚合物和粉末床平台上增加了60多种高性能材料。最近,Stratasys从Nexa3D收购了资产,整合了高速DLP和挤出技术,增强了其Origin平台。此举与Stratasys对更开放的材料策略的关注相一致,尤其是在FDM和光聚合物工作流程方面。
聚合物增材制造继续引领AM市场的整体价值,到2024年将创造74亿美元的收入。在广泛的工业和消费应用的推动下,预计到2034年该领域的规模将达到46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0.1%。
虽然之前已经讨论了该领域的许多顶尖企业,例如Stratasys、3D Systems、EOS、Formlabs和HP,但它们在挤出、粉末床和光聚合物平台方面的持续创新才是聚合物增材制造长期增长的关键。与此同时,服务提供商和新进入者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拓展潜在应用范围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他尚未讨论的顶级公司包括联泰科技,其运营着世界上最大的3D打印工厂,拥有700多台工业机器;以及Prusa Research,一家欧洲桌面FFF的先驱,拥有忠实的专业消费者群体和不断增长的工业野心。除此之外,Prusa还运营着世界上最大的材料挤压3D打印机农场之一。
金属增材制造市场2024年的收入将达到47亿美元。受航空航天、能源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强劲应用支撑,该领域有望到2034年增长至近600亿美元,预计复合年增长率为29%。
随着中国设备商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更大、更高效的激光粉末床熔熔融(L-PBF)系统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法。与此同时,诸如电弧增材制造(WAAM)和冷喷涂等替代工艺也日益受到青睐,尤其是在降低零件成本和扩大尺寸是关键要求的应用中。虽然粘结剂喷射工艺尚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它们仍在不断发展,为更灵活、更可扩展的工作流程打开大门。
陶瓷增材制造虽然仍然是收入最小的材料细分领域,但在2024年创造了超过1.66亿美元的收入。因此,陶瓷增材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并未跻身整体市场领先者之列;然而,它们对这一细分市场的影响力却不容小觑。陶瓷增材制造也是增长最快的类别,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2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1.2%。增长的动力源于半导体、医疗器械、航空航天和电子等领域对高性能应用日益增长的需求,而陶瓷在这些领域中,凭借其在热稳定性和耐化学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陶瓷增材制造也是增长最快的类别,预计到2034年将达到2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1.2%。光聚合技术仍占据系统销售额的大部分,其中数字光处理(DLP)技术在高精度应用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其次是激光立体光刻(SLA)技术,用于生产氧化锆、氧化铝和硅酸盐等材料制成的致密部件。粘结剂喷射技术正在稳步发展,尤其是在碳化硅领域,而材料挤压技术则作为技术陶瓷领域经济实惠的切入点,重新受到青睐。材料喷射技术仍然是一个利基市场,但正在不断发展,并逐渐在工业领域站稳脚跟。
尽管陶瓷增材制造仍然高度专业化,但少数公司已在收入和技术能力方面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导者。如Lithoz、3D Ceram、乾度高科、奇遇科技、君璟科技、因泰莱激光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列车员咋叫醒上铺乘客称“中上铺不得上人”?铁路部门:该乘客购买的是“硬卧代硬座”火车票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英特尔悄然推出酷睿 5 120/120F 桌面处理器,隶属Raptor Lake
REDMI Pad 2开售 内置9000mAh电池和联发科G100芯片
849 元,机械师星辰 23.8 英寸 2K 240Hz 显示器 MJQ24F240 发布
0769-26389629
1392687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