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买hoka的人都去跑步了,从乐刻毕业的人去HITT了,爱上砸药球的玩得有点腻了。
不知道从哪个周末起,匹克球忽然开始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开始出现在了运动人的周围:
小红书、抖音、朋友圈,处处可见穿着时髦网球裙、拎着马卡龙配色球拍的“新打工人”。
换句话说,它糅合了网球的贵族感、羽毛球的接地气、乒乓球的技术手感,以及广场舞的社交属性。
它不像网球那样需要大量跑动和高强度击打,也不像羽毛球那样瞬时爆发让人脚踝冒烟。
编辑部小杜之前为了告别拜拜肉,每天找教练学两节课网球,于是喜提肌肉拉伤:“第二天打字都哆嗦。”
拍子轻且大,小朋友、女性也能轻松上场打,不用担心发生网球学了一个月还在捡球的惨案。
总而言之,你不怎么需要爆发力,不怎么需要体力储备,甚至不怎么需要上过体育课,门槛不高。
你几乎看不到匹克球场有人气喘吁吁、汗如雨下,仿佛杜绝了一切“打球丢脸”瞬间,
现在羽毛球已经玩者甚多,然而已经疯狂涨价到中产打不起,goodminton快要回归badminton;
不仅便宜还耐造,它仿佛加入了某种养老保险,主打一个不怕你造作,不怕你忘记,就怕你爱惜。
但在一个周末动辄要人“山顶露营+咖啡机+拍照道具”预算过万的中产世界里,匹克球的人设成本简直是地板价。
不仅装备便宜一截,加上现在还在匹克球初级阶段,教练价格也普遍更低,甚至你能遇到“互相带练”的搭子。
即使同在网球场,比划起来也相似,但就是能用最大的性价比,获得最多的快乐。
哪怕你是拼多多拍子+淘宝球衣的组合,只要你在草地上一挥拍,再加一张奶油滤镜的慢动作视频,马上就有“新中产生活方式”那味儿了。
于是,大量美国中产、老钱家族、硅谷精英一边打球,一边发现这玩意儿还挺“贵族又亲民”的。
于是摇身一变,匹克球成了一项“打得起、打得动、打得出精致感”的新型社交运动。
汤姆布雷迪、比尔盖茨、莱昂纳多、金卡戴珊纷纷入场。
有人投资联赛,有人打卡拍照,社交媒体一片“谁不来一局匹克球就跟不上节奏了”的景象。
第二步,一线城市的精致中产和白领,发现了它是那种“生活感”刚刚好的运动。
从去年开始,匹克球开始频繁出现在上海安福路、深圳海上世界、北京亮马桥的街拍背景里。
众所周知,没有house的人是难养狗的,没有大house的人是很难养大狗的。
它偏向于飞盘的设计体系,球拍大面积留白,可贴标签、印logo、搞配色,每一双球拍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
从莫兰迪色到金属感,从奶油白到薄荷绿,每一支拍子都像是《小红书精致生活图鉴》里的道具。
虽然穿搭不一定能帮匹克球爱好者判断接球是否到位,但一定能满足人设的层次感。
别的运动都太累了,跑步没人想一起跑,HIIT根本不能说话,羽毛球节奏太快,网球一对一根本组不了局。
三阿哥又长高了,你家狗生娃了,新房装修的怎么样了,最近投资的项目赚钱了。
顺便再认识点人,就像《三十而已》里的顾佳,说不定下次能被拉进另一个中产生活局。
不过,说到底,匹克球最妙的一点还不只是“能聊”,而是它聊得不累、说得不尬。
甚至骑行、爬山这些自由感极强的活动,也因为装备卷、路线卷、内容卷,逐渐变得想开心但跟不上门槛。
它还没来得及变俗气,还没全网科普技巧教学视频,还没出“中年人如何打好匹克球”的B站教程。
所以,哪怕它看起来有点“潮”、有点“不够运动”、有点“轻奢滤镜”,但底层的情绪,其实很简单:
在动不动就要“搞钱”“搞事”“搞副业”的年代里,这种生活状态也许正是一个情绪的“通风口”。万博(中国)官方网站万博(中国)官方网站
0769-26389629
13926875886